黃金價格到底在漲什麼? 《CNN》認為COVID-19陰影未散,人們對第二波疫情爆發非常恐懼,這恐懼都反映在黃金價格上。
波索納洛見獵心喜加碼把事鬧大,他身穿橘紅Polo衫向支持他的示威群眾表示應重啟軍事干預法案,亦即憲法第5條(Ato Institucional número 5,AI-5),該條曾於軍事獨裁時期實施十年(1968-1978年),不僅可懲罰反對政權的異議份子,更可罷免議員。次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稱這是波索納洛上臺以來最大規模的抗議活動。
《金融時報》社評認為2019年元旦就職的現任總統波索納洛正步上「自毀之路」,他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已淪為另一條流浪狗。波索納洛在記者會上堅持立場表示「人命無價,但經濟與就業必須恢復正常」,並提名癌症專家泰克(Nelson Teich)接任衛生部長,但他上任僅四周就請辭。現年55歲的曼德塔眼科醫師出身,2011年當選國會議員,2019年1月接任衛生部長。」 尷尬的是就在投書刊登的同一天,以反智、民粹著稱的波索納洛將認真推動防疫工作、廣受民眾支持的衛生部長曼德塔(Luiz Mandetta)革職。4月16日他解僱前衛生部長後,民眾因隔離無法出門只能在陽台上敲打鍋盆洩恨。
羅德里格斯悲情地形容「世界到處都有難以修復的國家災難,有些像廣島。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期間國際上出現的「鴕鳥聯盟」(the Ostrich Alliance),由四位無視新冠疫情威脅的國家領導人組成,分別是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土庫曼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Gurbanguly Berdymukhamedov),尼加拉瓜總統奧蒂嘉(Daniel Ortega)和巴西總統波索納洛。由此可知雖然綠色新政在形式上雖僅是未能經由參眾兩院決議通個的決議文,但實質上已成民主黨在氣候議題的核心政見。
而此次BLM抗爭行動中,美國各大環保團體也多從環境正義的角度提出聲援。在民主黨總統初選過程中,伯尼・桑德斯(Bernard Sanders)、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等進步派初選參選人則支持此決議文,並亦參考決議文內容,提出相關政見。期中選舉之後,青年環境團體日出運動則發起多個直接倡議行動下,如佔領裴洛西(Nancy Pelosi)辦公室等,讓此概念的政治能見度大增,而AOC與麻州參議員艾德・馬基(Ed Markey)則於2019年2月提出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決議文,明示綠色新政要以「十年大規模社會動員期」,推動「美國境內所有建築均須進行升級,符合最高能效標準、省水標準、安全與耐用度」、「以100%潔淨、再生能源與零排放能源供應全國電力需求」、「大規模增加對於美國製造業的清潔生產投資,達到零污染與零碳排」、「全盤改造運輸系統,達到零污染與零碳排」等行動計畫,以期促使美國可達到淨零溫室氣體排放,且轉型過程須對所有社群與勞工公平與公正。但娜歐蜜・克萊恩強調,過往政治人物在訂定減碳目標時,雖提出不少長期積極目標,但此時間範疇均已超過其可被課責的範疇。
而面對短期立即的政策上,僅提出鼓勵燃氣替代燃煤電廠此類較易達成措施,把要根本性扭轉化石燃料產業商業模式的重責大任,留給後繼者。其中參採了許多綠色新政的概念,包括2035年達到電力系統零排碳、2030年後新建築均須為淨零耗能建築、建立環境正義基金等。
為何要談綠色新政? 2018年期中選舉之時,諸如亞歷山德里婭・歐加修-寇蒂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文:趙家緯(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啟動臺灣綠色新政,刻不容緩 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於2019年9月出版《刻不容緩:當氣候危機衝擊社會經濟,我們如何尋求適合居住的未來》(On Fire: The(Burning)Case for a Green New Deal)新書,為繼2014年出版的《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This Changes Everything: Capitalism vs. The Climate)之後,再次以氣候變遷為書寫主題以下簡稱AOC)、歐瑪爾(lhan Omar)、特萊布(Rashida Tlaib)等進步派眾議員候選人於競選時,則提出氣候變遷與社會不正義間的關聯性,倡議系統變革的重要性。而綠色新政明訂「十年動員期」,則具有敦促各界應立即採取行動,因應氣候緊急狀態的作用。
原因乃是該群體由於在現有經濟體系內位居高職的比例遠高於其他人,而氣候變遷將造成產業資本經濟體系的大重組,因此為體系辯護的態度觸發了氣候懷疑論。她強調綠色新政,同時結合了氣候行動以及社會正義的思考,可避免此情勢,且更能集結由下而上的支持力量,在政治戰場上抗衡化石燃料業藉由政治獻金所掌控的遊說力量。其引用美國環境社會學者的研究,指出美國氣候懷疑論者中,有高比例為所得高於平均的白人男性。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嗎? 綠色新政倡議常面臨的三大質疑為「過於躁進」、「錢從何而來」、「包山包海」,從娜歐蜜・克萊恩的視角看來,這些反倒是綠色新政可較過往氣候倡議更能發揮影響力之處。
白人至上主義與環境剝削 近期美國因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警暴事件,再次引發各地「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 BLM)為主題的種族平等抗爭行動。綠色新政中提出「十年動員期」的概念,強調欲在2030年時就讓美國能源系統擺脫化石燃料,此論點甚至被許多氣候與能源政策學界認為此舉不切實際。
在民主黨總統初選過程中,伯尼・桑德斯(Bernard Sanders)、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等進步派初選參選人則支持此決議文,並亦參考決議文內容,提出相關政見。期中選舉之後,青年環境團體日出運動則發起多個直接倡議行動下,如佔領裴洛西(Nancy Pelosi)辦公室等,讓此概念的政治能見度大增,而AOC與麻州參議員艾德・馬基(Ed Markey)則於2019年2月提出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決議文,明示綠色新政要以「十年大規模社會動員期」,推動「美國境內所有建築均須進行升級,符合最高能效標準、省水標準、安全與耐用度」、「以100%潔淨、再生能源與零排放能源供應全國電力需求」、「大規模增加對於美國製造業的清潔生產投資,達到零污染與零碳排」、「全盤改造運輸系統,達到零污染與零碳排」等行動計畫,以期促使美國可達到淨零溫室氣體排放,且轉型過程須對所有社群與勞工公平與公正。
而娜歐蜜・克萊恩在就此書中已直指白人至上主義乃是當前氣候危機的根源。文:趙家緯(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啟動臺灣綠色新政,刻不容緩 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於2019年9月出版《刻不容緩:當氣候危機衝擊社會經濟,我們如何尋求適合居住的未來》(On Fire: The(Burning)Case for a Green New Deal)新書,為繼2014年出版的《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This Changes Everything: Capitalism vs. The Climate)之後,再次以氣候變遷為書寫主題。而面對短期立即的政策上,僅提出鼓勵燃氣替代燃煤電廠此類較易達成措施,把要根本性扭轉化石燃料產業商業模式的重責大任,留給後繼者。由此可知雖然綠色新政在形式上雖僅是未能經由參眾兩院決議通個的決議文,但實質上已成民主黨在氣候議題的核心政見。其中參採了許多綠色新政的概念,包括2035年達到電力系統零排碳、2030年後新建築均須為淨零耗能建築、建立環境正義基金等。但娜歐蜜・克萊恩強調,過往政治人物在訂定減碳目標時,雖提出不少長期積極目標,但此時間範疇均已超過其可被課責的範疇。
因此娜歐蜜・克萊恩主張在低碳政策的核心嵌入種族、性別與經濟正義,方能創造的「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集結足夠的轉型力量。而此次BLM抗爭行動中,美國各大環保團體也多從環境正義的角度提出聲援。
為何要談綠色新政? 2018年期中選舉之時,諸如亞歷山德里婭・歐加修-寇蒂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這種情形可能會發生在用糟糕的姿勢舉起重量的過程。
是的,從風險的角度來看,器械式訓練的危險性的確是很低的,但是如果我們從效果的角度來看,就會發現效果也是很低的。這樣的畫面你一定不陌生,一群人勁裝結束,拉著五顏六色七彩卻薄如蟬翼的橡膠彈力帶在「練肌力」。
因此,人體會有一個保護機制,就是如果軀幹的中軸位置不夠穩固,想要做動作的肢體就會在力量上和活動度上受到限制。文:何立安 偽肌力訓練 與錯誤的運動相比,更危險的是一種「似是而非的運動」,而這種運動建議充斥在坊間和網路,甚至連號稱醫療或運動專業的人都可能會提供。人體的脊椎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結構,脊椎扮演了極重要的支持軀幹姿勢以及保護脊神經的重要角色,但是脊椎本身卻有高度的不穩定性,層層疊疊的脊椎結構只要稍有閃失,就有可能會傷及墊在脊椎之間的椎間盤,而椎間盤的突出或破損都有可能會危及附近的神經。你或許會認為,器械式訓練的好處就是安全性,即使脊椎姿勢不佳,也會因為沒有任何壓力直接通過脊椎,所以不會有危險。
層層疊疊的金屬槓片和插銷系統,讓舉起的重量可以輕易調控,固定的移動軌道讓動作幾乎沒有出錯的可能,而依照胸、肩、背、腹、腿、臂等訓練部位分門別類的設計,讓每一個部位都有專屬的器械,連健身的門外漢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掌握操作技巧。這樣的器材通常至少佔據了坊間健身房的大半場地,如果陳列整齊還會有數大之美,是許多商業健身房的重要軍備競賽項目。
簡單來講,這些動作雖然有最基本的動態活動效果,但是因為缺少足夠的訓練強度和訓練量,所以充其量只是比靜態生活好一點點的動態生活型態而已。最有效的中軸穩定方式是先將脊椎調整到中立姿勢,然後再藉由調控呼吸來製造軀幹的穩定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呼吸法會是大重量訓練的關鍵技術。
在無需穩定中軸的情況下,四肢的「發力許可」也只得到一點點,因此器械式訓練過程中,人體通常沒有舉起夠高的強度,因為穩定性的不足吃掉了部分的力量輸出。器械式訓練因為有過多的支撐結構和固定的軌道,因此訓練者無需做足了呼吸法才開始用力。
這樣的器械如果數量夠多,既豪華又氣派,簡單難出錯的機械設計,讓具備基本操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擔任健身教練,引導只比他們晚幾天接觸到器材的人做訓練。或許在器械上推動較大重量的過程會因為本能而憋氣,但是各種椅背、墊背和支撐架的存在,讓中軸穩定性變成一個無需注意的問題。而動態生活型態是一個本來就應該要保持的生活習慣,不能算是一種有提升肌肉、骨質和神經系統功能的「訓練」方式。或是一群中老年人,手裡拿著寶特瓶,坐在椅子上舉水瓶。
除此之外,訓練器械大多是針對某個肌群做訓練,各種支撐或支撐結構,通常就是為了分離出單一的肌群來承受壓力,其背後的理論是希望對單一肌肉的訓練效果極大化,訓練者只要慢慢的把針對不同身體部位的器械都操作一遍,理論上全身都練到了,就可以視為一個「全身訓練」。肌肉、骨質及神經系統可以透過重量訓練來提升,這個觀念已經不是新聞,不過,如果不加以深究,或是對於肌力訓練沒有任何一點點基本認識,很可能會以為任何形式的肌力訓練都是有效的。
而人體自然動作裡,都依循了一個「中軸穩定,四肢發力」或是「近端穩定,遠端發力」的原理。或是穿著白袍、處處透著醫療專業氣息的專家,在網路上示範如何墊腳尖練腿力。
肌力訓練最有效的作法,是依循著人體自然的動作(蹲下、站起、髖屈伸、跨步、行走以及多方向的推與拉等等)。嚴格說起來,這樣的訓練的確比前面提到過的水瓶或彈力帶要有潛力得多,因為這樣的器械真的可以對人體加壓力(前提是如果健身教練允許的話,如果健身教練已經把人請到訓練器械上,卻又只允許人操作不痛不癢的重量,仍然不會有加壓效果,甚至還因為軌道固定,比彈力帶和水瓶訓練的動作控制效果還要糟)。
发布评论